1. 泥鳅养殖技术
泥鳅市场价格稳定,养殖周期短,经济效益也比一般的水产养殖高,但是养殖泥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,那么我们在养殖泥鳅时要注意些什么呢?
饲养池建造
选择光照良好,温暖通风,交通便利,水源充足,进排水方便,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。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。面积100~300平方米,池深80~100厘米,水深30~50厘米。
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。留池水10厘米深,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。
1、鳅种放养
每亩投放规格整齐、体表光滑、无病无畸形、300尾/公斤的泥鳅苗种280~300公斤,放养前用3%~4%的食盐水,在水温10~15℃时,浸泡消毒15~25分钟。
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。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,一日数次,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。过2天~3天改投水蚤、轮虫、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。经10天左右的培育,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。
泥鳅是喜温的鱼类,最适宜的水温在25-28度,在这个温度内泥鳅的活跃度高所以摄入的食物多,它就能快速生长。
2、饲料投喂
泥鳅食性杂,水中的小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。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、蚯蚓、小杂鱼肉、蚌肉、鱼粉、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、米糠、豆渣、饼粕等植物性饲料。
二至三龄的泥鳅性成熟,水温在二十五度左右为最佳,四到九月都可以繁殖,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是盛产期。
3、日常管理
泥鳅在养殖过程中,要加强饲养管理,才能获得较高成活率和产量,特别是在当前高温多雨的季节。在暴风雨期间,塘基或田埂单薄处最容易逃鱼,因此,在放养前要将塘基或田埂加固夯实,在雨季要加强巡视,如发现有裂缝处要及时填补。在进排水口要加固栏栅,以防鱼逃逸。同时在暴雨过后,要及时排出内涝水。
2.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
一、建池:在房前屋后,庭院周围,选择有水源、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。池子一般由砖、石砌成,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,池子砌好后,用水泥抹平,待干后放进肥泥0~5尺,注入清水1尺,即可放种。
二、放种:池子砌好后,按每平方米放1—15斤计算投放鳅苗。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、捕捉;不管怎样,都应选择体壮无伤,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,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。
三、投食: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,所以无论牛粪、米糠,或者麦、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,一般日投三次即可。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。
四、施肥:泥鳅的饲喂过程中,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,但在施肥时,一定不能过多过频,并且要勤换池水,一般10—15天换水一次。
五、捕获:要捕获泥鳅,首先要把池水放干,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,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,利于继养和高产。
六、水质管理:有条件的可以保持长流水,无流水的需要定期更换补充新鲜水,保证水中的含氧量。特别是高温天气,必要时可以增加循环喷水花洒设施,以改善含氧量和降温。也可搭建阴棚,来适度降低水温。
3. 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
池塘养鳅,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,池深70~100厘米,水深50~60厘米,池底铺15~20厘米厚的肥泥,池的面积可大可小,以2~3亩为好。池塘应排灌方便,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。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,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。如无生石灰,也可用漂白粉消毒,每亩用量4~5千克。有条件的话,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,便于日后捕捞。
4. 鱼塘泥鳅养殖技术
金鳅养殖可在向阳、温暖、排水便利处建池塘,池塘周边保持干净,在池塘底部铺上土壤,在池塘底部栽种上水葫芦、浮萍等水生植物,水温保持在15-30℃左右。挑选购买大小均匀、健壮无病害的泥鳅苗放到水池中,保持好养殖密度。金鳅是杂食性鱼类,可以投喂水蚯蚓、小鱼、小虾、昆虫、豆饼、豆渣等。
5. 大棚泥鳅养殖技术
1、场地租金:(各地不同,自己调节数据),1亩泥鳅池塘,场地租金成本500元左右
2、场地改造:挖机施工每小时160元需工作4小时等(现有池塘除外)需640元。
3、购苗种资金:1亩水面,投放泥鳅苗400斤以28元/斤计算需11200元
4、饲料成本:投放400斤泥鳅苗,产出2800斤泥鳅计算,按我公司的饲料配方养殖。如:水生物、蚯蚓、米糠、麦麸、豆渣、豆饼、小麦、玉米、鱼粉等做饵料,饲料成本在3200元左右
5、其他费用:渔药、水电、网具等其他开支400元
6、养殖周期:泥鳅一般饲养3-4个月达到上市规格,养殖总成本15940元
6. 泥鳅养殖技术资料
1、建池:在房前屋后,庭院周围,选择有水源、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。池子一般由砖、石砌成,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,池子砌好后,用水泥抹平,待干后放进肥泥0~5尺,注入清水1尺,即可放种。
2、放种:池子砌好后,按每平方米放1—1?5斤计算投放鳅苗。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、捕捉;不管怎样,都应选择体壮无伤,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,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。雌雄的鉴别方法,可观其外表:雄的头尖,胸鳍窄长,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,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;雌的头呈椭圆平型。雌鳅的产卵力极强,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,一般年产2—3次,产卵万粒以上。
3、投食: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,所以无论牛粪、米糠,或者麦、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,一般日投三次即可。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。
4、施肥:泥鳅的饲喂过程中,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,但在施肥时,一定不能过多过频,并且要勤换池水,一般10—15天换水一次。
5、捕获:要捕获泥鳅,首先要把池水放干,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,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,利于继养和高产。
6、水质管理:有条件的可以保持长流水,无流水的需要定期更换补充新鲜水,保证水中的含氧量。特别是高温天气,必要时可以增加循环喷水花洒设施,以改善含氧量和降温。也可搭建阴棚,来适度降低水温。
7. 泥鳅养殖技术视频教程
现在多数人都是釆取水泥池塘上面塔竹棚养鸡,水泥池下面直接养殖泥鳅,这样的鸡粪直接喂泥鳅,比发酵的鸡粪好多了
8. 泥鳅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
泥鳅是杂食性的鱼,并不挑食,可以吃的食物很多。野生泥鳅栖息在水底,可以吃水生昆虫、蚯蚓、水蚤等动物,也能吃藻类植物。它们有时还吃水底的淤泥。
人工养殖的泥鳅可以吃动物饲料,比如蚯蚓、鱼肉、昆虫等,也可以吃植物饲料,比如水藻。此外,它们还可以吃豆饼、豆渣、米糠、菜饼等混合饲料以及人工鱼粮。
9.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
养殖方法:
1、鳅池建设。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~80平方米,池深1~1.5m。鳅池可用砖、石等材料砌成,壁顶设压口,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~6cm。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,水管直径1.5cm左右,同时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,以便控制水位。
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,以防逃苗。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草,如水花生、水葫芦等,以改善水环境,降低水温,另外,还可在鳅池周围种植一些葡萄或丝瓜等攀援植物,夏季可以为泥鳅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。
2、苗种放养。鳅种放养前7~10天,用生石灰0.2kg/平方米彻底清池;5~7天后,蓄水10~20cm,施用10~15kg/亩的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培育水体中的基础饵料生物。
3、饲料投喂。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,饲料来源很广,水蚤、蚯蚓、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,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、豆饼、豆渣、血粉、麦麸等。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。
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,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,饲料要求新鲜、无污染、无腐烂、无变质,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,投喂量以泥鳅在3~4小时内吃完为准。
4、水质调控。鳅种刚入池时,池水水深保持在10~20cm;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,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,平时浅一些,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,并经常注入新水,保持良好的水环境。
扩展资料:
10. 室内泥鳅养殖技术
可以。室内养泥鳅的方法和室外差不多,主要是调控好室内的温度即可。控制水温在24℃-27℃的范围内,保持水质清洁,及时更换老水,注入新水。做好喂食管理,定时、定点投喂,吃不完的饵料要及时清理干净。
泥鳅可以在室内养殖,数量通常在5-10条为宜,并且养殖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月,否则泥鳅会大量死亡,由于家中的环境条件太差,不适合长时间喂养泥鳅
在室内养殖泥鳅时,要准备一个干净、容量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水桶,在底部铺放厚度为15公分的泥沙,便于泥鳅钻洞,然后加入清水,保证水深在50厘米左右,最后把泥鳅放入。
11.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
用塘育和用水泥池育各有特点和优势,成活率还是要看技术和各工作有没做好,要看个人情况适合哪样。
水泥池相对容易管理和培育,水花苗在15天后基本能到两三寸了,而一般出售规格是3到5寸,所以还是应该继续养大,具体可以去 中山台湾泥鳅养殖孵化基地 看资料参考下